|
- 禤国维:勤学医源不墨守
检查的结果,果然不出禤国维所料。病人果断通过手术治疗,10多年过去了,仍然健康。“回想起这些例子,做医生就很有意义了。”禤国维说。 新文 · 人民日报 · 1308次阅读 · 2021-08-23 21:06 - 李佃贵:温言常开患者心
“还有中药名称的抄写。‘川牛膝’‘怀牛膝’,一字之差,药效却截然不同。‘薄荷’要是少写一个‘后下’,就会影响药物功效。”李佃贵说,“医生医技要高,更重要的是细心、负责。” 新文 · 人民日报 · 1231次阅读 · 2021-08-23 21:03 - 梅国强:精研伤寒五十载
“有一件事曾经让我很费解,梅老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他自己却长期患有胃病。”梅国强的学生周贤说,“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他经常加班工作,不能按时吃饭的结果。” 新文 · 人民日报 · 1142次阅读 · 2021-08-23 21:01 - 吕景山:草药银针写春秋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院长梁凤霞跟诊学习时请教吕景山,有些复杂病症治疗效果不错,但用药什么时候停止,怎么把握愈后不再复发? 新文 · 人民日报 · 1227次阅读 · 2021-08-23 20:58 - 张学文:中医不是慢郎中
三年前,张学文80大寿。6名弟子从美国加州赶到咸阳,齐聚恩师家中。当年拜师学艺后,这些“中医文化火种”散播大洋彼岸,在海外华埠生根发芽。 新文 · 人民日报 · 1444次阅读 · 2021-08-23 20:54 - 夏桂成:中医妇科立新说
夏桂成常说:“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只有走出去,才能造福全人类。”他的补肾调周学说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力,来访学习者络绎不绝。 新文 · 人民日报 · 1337次阅读 · 2021-08-23 20:51 - 沈宝藩:治病常体病人心
沈宝藩还经常强调:“得多培养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医生,为更多少数民族患者服务。”他曾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承学习班设在和田地区,给参加学习的100多名学员每人赠送一套《沈宝藩临证经验集》。 新文 · 人民日报 · 1410次阅读 · 2021-08-23 20:48 - 韦贵康:创新手法治骨伤
韦贵康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直到现在仍坚持出诊,每周出诊6次,每次半天。在治疗使用手法时,他每动一下都要询问病人感受,很注重与病人沟通交流。 新文 · 人民日报 · 1122次阅读 · 2021-08-23 20:45 - 邓铁涛:矢志中医八十年
“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这就是我几十年前就开始的最大的梦。”站在102岁的当口,邓铁涛想把自己的梦继续做下去,直到成为现实的那一天。 新文 · 人民日报 · 1185次阅读 · 2021-08-23 20:43 - 路志正:药不贵繁取其功
“中医的事,不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行业的事,而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事。”他说,如今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希望踏上时代的节拍,凝聚更多年轻中医人的力量。 新文 · 人民日报 · 1013次阅读 · 2021-08-23 20:40 - 金世元:地道人做地道药
罗容是金世元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传承博士后。罗容说,传统的中药鉴别技术已经定型,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要运用现代技术去挖掘提高,把老师的学术思想全面传承。 新文 · 人民日报 · 1058次阅读 · 2021-08-23 20:37 - 杨春波:摸准脾胃治脾胃
做好中医传承是杨春波恒心坚持的事。中医重在积累,而如果能把个人积累化作丰富学术资源,更有助于推动中医进一步传承发展。 新文 · 人民日报 · 1138次阅读 · 2021-08-23 20:35 - 刘敏如:身心并调更自如
刘敏如常常在诊症的空隙,与学生一起分享看诊经验。在近60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她培养了近4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新文 · 人民日报 · 1067次阅读 · 2021-08-23 20:32 - 段亚亭:行医初心未曾变
有天,何冰洁从睡梦中醒来,已经是凌晨4点,段亚亭还在伏案疾书。面对老伴的埋怨,段亚亭说,“我还是想把自己看病的经验尽量多留一些下来,为中医再做一点点贡献。” 新文 · 人民日报 · 1056次阅读 · 2021-08-23 20:30 - 张琪:九十六岁还出诊
七十六载春秋,张琪教授共培养医学博士40名,医学硕士8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9名,博士后4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拜师学员20余名。 新文 · 人民日报 · 936次阅读 · 2021-08-23 20:27 - 王琦:传承中医做“潮人”
倪诚接下了这个任务,成立了互联网传承工作室,把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基层中医人员。“现在我们在努力依托老师的临床经验,研发和完善中医人工智能诊疗系统,希望能够惠及更多基层的病人。” 新文 · 人民日报 · 980次阅读 · 2021-08-23 20:24 - 葛琳仪:大师偏爱开小方
医教结合,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这源自葛琳仪的亲身体会。她在工作10多年后进入高师进修班学习,“干过临床后继续学理论,半年下来我把内科的东西都弄清楚了,后来让我当科主任,心里就有数,我一点儿都不发憷。”葛琳仪说。 新文 · 人民日报 · 6670次阅读 · 2021-08-23 20:2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