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健康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是人性中的贪嗔痴。健康需要自己管理,需要自己负责!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有很多人说,我每年都到医院体检,医生说我没病,那我就是健康人呗。也有人说,我没有病,但就是不舒服。健康的标准到底该如何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症状,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
第一,没有生理性和遗传性疾病;第二,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三,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第四,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在健康的四条标准中,只有一条是与身体有关的,其他三条都是心理层面的。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心理就是精神,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性格、能力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心理、情绪、情感到底与健康有什么关系?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
80%的疾病
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有情绪反应是人的本能,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依靠情绪来驱动的,而情绪需要靠自己控制。所以健康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是人性中的贪嗔痴。健康需要自己管理,需要自己负责!
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叫“心身性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健康的失调,高达临床常见疾病的80%~90%。广义的心身性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疾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哪些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呢?
一、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
看起来这些是与饮食、行为方式有关的疾病,但是美国的医生通过近50年的随访观察得出结论:容易患这类疾病的人,多是A型性格的人,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脾气火爆、遇事急躁、不善克制,在事业上有闯劲、喜欢竞争、好出风头,走路说话风风火火,对人常存戒备之心。因为总把自己的同行当成竞争对手甚至敌人,时时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天天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这类人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高发人群,比一般心胸开阔的人,发病率要高20倍。而且,医生们发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疾病的候诊室里,椅子坏得最快,说明这些病人的性格都是焦躁不安的,连坐都坐不安稳。
有的学生,一到考试就头疼,一放假就好了。有些人总是感觉这疼那疼,可是当医生去触诊时,又找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属于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这些都是心身性疾病。
二、消化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厌食、习惯性便秘。
三、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病,往往要查过敏源,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加重、减轻与精神状态有关。
四、神经性皮炎、斑秃、银屑病、湿疹、白癜风、黄褐斑。
有人说,这不都是皮肤病吗?可是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复发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句话叫“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说明皮肤病不好治。因为体疾易治,心病难医,这些病都和心理因素相关。
五、类风湿关节炎,许多肿瘤,某些糖尿病等的发生、加重都与精神因素有关。
许多肿瘤病人,并不是肿瘤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而是得知患肿瘤以后的焦虑、恐惧,把他们推上了死亡的边缘。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是被自己吓死的。
六、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某些不孕、痛经、难产、假孕、癔症。
男性的性功能障碍,除了器质性病变以外,100%与心理因素有关。女性的月经紊乱,很多都与心理压力有关。
七、儿童厌食、遗尿、夜惊。孩子食欲不好,家长骂孩子,越骂孩子越紧张,就越吃不下,于是就形成了厌食症。
这些疾病都是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身体健康的失调,如果我们把住心理这一关,让身体的自我调节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就会不得病或少生病。
情绪
到底如何界定关于情绪在心理学上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已经讨论了一百多年。1884年,美国哲学家、医生、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WiliamJames)将情绪定义为一种能表现在生理变化上的精神状态。就是说,每产生一种情绪,我们的肌肉、血管、神经、内脏、内分泌腺,甚至细胞的生理活动,就会发生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能为人感知的精神状态,就是情绪这个定义将心理反应、生理变化与自我感知联系起来了,但没有涉及行动趋向。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这一定义把心理、生理和行动行为联系了起来。
归纳上述关于情绪的定义,我的表述是:情绪是指对外界事物或体内感觉的心理反应,包括内心感受、情感变化,并随着心理反应而引发的生理变化和行动倾向。也就是说,情绪不是简单地指心情、感情,或者情感,而是包含了心理感受、生理变化和行动倾向。
比如,剑齿虎要吃婴儿是外界刺激,猿人妈妈愤怒就是本能的心理反应,这种情绪变化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使血液流向上肢和大脑,就是生理反应,利于调动起身体最大的潜能,爆发出最大的力量,迅速与剑齿虎搏斗就是行动趋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情绪,我举一个现代人的例子。
那还是没有手机这种便捷通信工具的时代,也没有互联网。我与国外同行的教学工作联络,主要是到我家附近一个大单位的电话传真服务部,打国际长途电话或者收发传真。一天晚上,我发传真后,等待对方回复。值班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士,姓李,兴高采烈地与我聊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趣事。正在这时,一个中年男子来打长途电话。
从他与值班员小李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是小李的同事,彼此十分熟悉。男子进入隔音间打完电话出来说:“我和孩子她妈吵架,她回外地娘家都一个多月了,还不回来,刚才又在电话里和我吵了一通。其实吵架的起因还是因为我的不对,我一直后悔。明天我还要给她打长途,电话费明天一块儿结吧。”
小李回答:“我们的规定你是知道的,当次话费当次结,每个电话都有自动记录,会计就按照记录和我结账,你不交,我就要给你垫上。明后两天我都不值班,你还是把今天的话费结了吧。”
这位男子很不情愿地结完话费,匆匆离去。
大约过了20分钟,我等待回复的传真还没有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儿冲进了服务部,二话不说,抓起电话就拨了出去,连隔音间的门都没有关。电话接通了,只听她哭着说:“妈,你快回来吧,我爸死了!”
值班员小李说:“你这孩子真能胡说,你爸爸刚才还在我这里给你妈打电话,催你妈回来,你也不能胡说是你爸死了呀!”女孩说:“阿姨,就是从您这里打完电话出去,到大门外我爸就被车给撞死了。”
顷刻间我看到,值班员小李脸色煞白,面部呈现出惊愕、恐惧、悲伤的复杂表情,双手捂着胸口,断断续续地对那个女孩说:“太突然了,太突然了,真想不到,想不到……”女孩哭着走了。
值班员小李先是喝了好几口水,一会儿又用手捂着胃部对我说:“郝大夫,我怎么突然胃疼?”我摸摸她的脉,每分钟脉搏在120次左右。
这个过程,就是情绪反应或者说情绪表现的过程。这个情绪反应,包括了她对熟悉的同事突然意外死亡的心理情感反应,进一步引发了生理反应和行动趋向。小李面部肌肉的变化,出现了全世界人都可以看得懂的惊愕、恐惧、悲伤的复杂表情。剧烈的心理情绪变化,迅速引发了小血管收缩痉挛于是面色苍白、心率加快,随后就出现了胃痉挛。这些显然都是情绪变化所引发的生理变化。
在这样的惊恐心理和生理的反应下,行动上先是出现了双手捂胸口的动作,以减轻心慌、心跳加速的症状。随后出现了不断喝水的行为,以减轻惊恐、紧张导致唇干口燥的症状。用双手捂着胃部,提示已经出现了胃痉挛的身体反应,这样本能的动作,是为了缓解胃痉挛而出现的胃痛。从心理情感反应到生理反应再到行为趋向,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情绪。
小李的同事被车撞死,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实际上也和情绪有关。他和妻子吵了架,妻子回外地娘家久久不归,他有自责和内疚的情绪。他给妻子打电话,双方没有和解,他的情绪自然更不稳定,出门过马路神不守舍,不能专心观察往来车辆,于是才酿成了惨祸。
当然,导致情绪变化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的事物,也有从体内来的感觉。
一个人在吃饭时,突然觉察到有吞咽困难的感觉,于是他就认为自己可能患上了食管癌,紧张、恐惧、焦虑,反复去医院检查,焦虑、恐惧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医生完全排除了食管癌为止。这种焦虑忍惧的情绪被激发,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看病行为,就来自体内异常感受的刺激。
情绪
是座大房子,“七情”“五志”是根基国外有研究认为,人类的情绪有几百种,其中包括许多混合复杂的、变种突变的以及细微差异的种种情绪,情绪的复杂和微妙,已经超越了人类语言文字能够表达的范围。于是人们就在思考,红黄蓝是颜色的三原色,人类复杂的情绪中有没有类似三原色这样的基础情绪,或者说原始情绪、核心情绪呢?
中国的先人们把人类的原始情绪、基础情绪或者核心情绪就进行了分类,其中儒家的经典《礼记》把情绪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称作“七情”。
《黄帝内经》把人类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也称为“七情”,并且指出每一种情绪都与相关内脏的生理功能相关联。
如“怒则气上”“怒伤肝”,肝在志为怒。也就是说,愤怒的情绪使人体的气上逆,并会伤损肝的功能。肝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人就容易出现愤怒的情绪变化。
“喜则气缓”“喜伤心”,心在志为喜。是说喜悦的情绪会使人身心放松,但惊喜、狂喜、暴喜就会伤损心的正常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就会出现喜笑不休或郁闷不乐的情绪变化。
“思则气结”“思伤脾”,脾在志为思。是说思虑过度或者所思不遂的情绪,使人体的气机郁结,并会伤损脾的功能,中医所说的脾,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吸收营养和水液的功能。脾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人就容易出现思虑过度的情绪变化。
“悲则气消”“悲伤肺”,肺在志为悲。是说悲伤的情绪容易消耗人体的正气,并会伤损肺的功能,肺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人就容易出现悲伤过度的情绪变化。
“恐则气下”“恐伤肾”,肾在志为恐。是说恐惧的情绪使人体的气下行,并会伤损肾的功能,肾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人就容易出现恐惧的情绪变化。
大家不要小觑这种情绪与内脏的关联,这实际上为情绪过激或者情绪失控所导致的病证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由于中医有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分类思想,于是把怒、喜、思、悲、恐五志,看成是五种基本情绪。所以在《黄帝内经》里,既有“七情”,又有“五志”。
400多年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认为,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
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里,根据表情特征把人类的情绪大致分为:痛苦、悲哀(忧虑)、快乐(爱情、崇拜)、不快(默想)、愤怒(憎恨)、厌恶(鄙视、轻)、惊奇和害羞。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保罗·艾克曼教授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类存在少数几种核心情绪,分别是怒、喜悦、悲伤、恐惧,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五志”中的怒、喜、悲、恐(《黄帝内经》里还有“思”)。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情绪难以分类,比如嫉妒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由愤怒演变而来,还掺杂了悲伤和恐惧。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自己,或者别人获得卓越的成功,于是就会产生一种愤怒的情绪,用天津话来说,就叫“恨人有”。同时还隐含着自己已经落后的悲伤,并包含着生存竞争中自己可能落败的恐惧,所以这种嫉妒的情绪就很难分类。
还有像希望、信仰、信奉、勇气、宽恕、淡定这些美好的情绪,怀疑自满、懒惰、麻木、厌倦等不良情绪,也都可以看成是意识情绪的反应,但都很难归类。
没有哪种灾难
比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更多
情绪既然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类繁衍到今天的必然结果,那么,它对人的健康与一生,影响是好还是不好?
应当说,只要有情绪变化,就会伴随着身体的变化、生理的变化。任何一种情绪波动,都会使内脏、肌肉、血管、内分泌的大量参数发生变化,免疫系统迅速被调节。比如害羞激动脸色发红,恐惧害怕脸色苍白,暴怒狂怒脸色铁青,紧张焦虑冷汗自出,突遇惊恐毛骨悚然……情绪变化导致血管肌肉的改变,人人可见,从而使人体生理的平衡状态或者动态平衡状态发生了偏离,这就需要人体付出更多的能量,耗费更多的调节机能来使它恢复平衡。
当然也有利于健康、使人感到舒服的情绪变化,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这种愉悦的情绪就有利于健康。人们通常根据对人的影响不同,将人类的情绪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那些能引起身体各个部位产生过度性刺激的情绪。如羞愧、内疚、自责、沮丧、懊悔、冷漠、悲伤、恐惧、愤怒、焦虑、怨恨、抱怨、嫉妒,等等,通过神经系统,对器官、肌肉、血管、内分泌甚至细胞产生过度的刺激,使人产生很不舒服的、很不愉快的感觉,有人把它叫作“讨厌的情绪”,我把它称为“负向情绪”或者“负性情绪”。
另一类是那些能使身体产生最佳反应的情绪。这些反应既不强烈,也不微弱,如淡定、宽容、明智、大爱、博爱、喜悦、平和,等等,使人产生很美好、很舒服、很轻松的感觉,有人把它叫作“美好的情绪”,我把它称为“正向情绪”或者“正性情绪”。
讨厌的情绪消耗人的能量,使人的能量级别降低,会引发心身性疾病和精神疾病,致使在事业上常逢厄运,人生路上霉运相伴。
美好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能量,给人带来高能量级别,使人身心健康在事业上好运连连,幸福一生。
人类的许多疾病和心灵上的痛苦,都是由于负向情绪所引发的。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说,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哪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一代青年无比的痛苦。
有调查表明,中国有30%以上的大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潜在心理障碍,社会青年的心理疾患更为严重。临床统计显示,由于心理情绪因素而造成的心身性疾病,高达就诊病人总数的80%~90%。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健康问题都与精神压力有关。199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鲁斯·利普顿博士研究证实,95%以上的疾病都与精神压力有关。
人类
调控情绪所走过的路
当地球上今天已经拥有七十多亿人口,人类通常面对的已经不是天敌大型食肉动物,也不是未知的自然灾害,而是要组成家庭、群体、国家,天天与人打交道。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情绪无限而自由空间有限。如果每个人都根据情绪反应,尤其是负向情绪反应来处事,完全被情绪所控制,就会失去理智,就会生病,严重者还会发疯、自杀、杀人,造成家庭失和、社会动乱。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学会控制情绪,驾驭情绪,不能让情绪泛滥。
如果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自己心爱的玩具被邻居的孩子抢走,从本能的角度来说,他的情绪反应,就会像那个被剑齿虎要抢去婴儿的猿人妈妈样怒不可遏,而他的旁边恰巧有一支现代武器专家制造的M16或者AK47突击步枪,而不是蛮荒时代的石块和树枝,那么一定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探讨如何控制情绪,增强理性。
老子的《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要使心灵虚空湛然到极点,要坚守清静寂然不动的心境。《庄子·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意思是,古代那些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睡觉时不做梦,清醒时无忧虑,饮食清淡不求肥甘,呼吸深深而不表浅。为什么能做到睡觉不做梦,清醒无忧虑?是因为心静无牵挂,情绪稳定。可见,道家主张修心静心、把控情绪是由来已久的。
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意思是,在心理与精神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要被外界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所诱惑。这样就没有负向情绪的干扰,体内的真气就自然调畅,而不会受到损伤,疾病就不会发生。没有思想情绪上的忧患,总是保持着娴静愉快的心情,就能永葆健康,显然这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一脉相承,将控制情绪引人修心养性、预防疾病中来了。
梁代医学家、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道:“静者寿,躁者夭。”心情宁静淡定就会长寿,情绪躁动不安就会早夭,将情绪的稳定看成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克已复礼为仁”。“克已”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克制个人的情绪和欲望。“礼”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天理也就是自然规律,“复礼”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意思就是去情绪化,增理智化,塑造美好的心灵。
《中庸》倡导:“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丰厚的俸禄,必然得到美好的名誉,必然得到长久的寿命。这与《论语》中“仁者寿”的说法一脉相承,就是不患得患失、心胸宽广的人才能长寿!
佛家的《华严经》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是,一切生命,包括蚊虫蝼蚁,原本都具备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只是因为有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贪婪心、嫉妒心等,遮盖、蒙蔽着他,使他的本心佛心不能彰显出来。所以学佛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要减什么、去什么,即去掉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贪婪心嫉妒心等负向情绪,这样才能彰显本心,才能明心见性。其实讲的还是要修心、调控情绪的问题。
可见,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都在强调调控情绪是身心健康、社会和谐、人生幸福的关键。
现代人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与人文环境,制定颁发了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这也是叫人约束言行、控制情绪,将行为限制在集体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与适应环境而进化发展完善起来的情绪反应,在生存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的当代,如果不学会控制,尤其是控制负向情绪,往往会造成健康的失调、疾病的发生、家庭的失和、社会的不安定。这就要求人们学会控制情绪,驾驭情绪,甚至需要去情绪化,增理智化。这真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此我认为,人有情绪反应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反应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更要不断提高控制情绪的本领。
* 来源:《郝万山说健康II——不生气就不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