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 收藏记住
推广中医药文化 助力中医药发展
首页 法规 观察 名医
品牌 文化 科教 好物

西安聿怀堂国医馆郝万山:胃黏膜上的情绪镜像 从一则特殊病例谈情志致病的中医机理

 中医网·郝万山·2025-06-24  67583关注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的医者,我在诊疗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许多胃脘痛患者在情绪抑郁时症状加重,而开怀畅饮后疼痛往往缓解。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接诊的一则特殊病例,其通过现代医学观察手段,清晰呈现了情绪波动与胃黏膜病变的动态关联。

临床案例:胃瘘观察下的情绪显影

  数年前曾闻某化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家中变故:其子误饮废弃稀盐酸导致上消化道严重灼伤,医学上不得已实施 "人造胃瘘" 术。在通过胃瘘管进行营养支持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极具研究价值的现象:当患儿情绪低落时,可见胃黏膜苍白、血管痉挛,伴随胃脘冷痛、纳呆食少;而当情绪激动易怒时,胃黏膜即刻充血潮红,胃酸分泌亢进,甚至出现黏膜自我消化的溃疡征象。这种“情绪 - 黏膜”的即时对应关系,恰似一面生理显影屏,将内在情志波动具象化为胃部的病理改变。

中医理论的现代印证

  此现象与中医“七情内伤”理论高度契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最易受情志失调影响。忧思过度则气结,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临床可见纳差、腹胀、便溏等症;恼怒伤肝则气逆,肝气横犯脾胃,出现“木乘土”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胃脘灼痛、泛酸嘈杂。

  从现代生理学角度分析,情绪波动通过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抑郁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胃黏膜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愤怒焦虑时副交感神经亢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黏膜保护机制失衡。这种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恰是中医“情志伤脾”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

胃溃疡发病的多维机制

  当下医学研究多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但临床观察显示:同样感染幽门螺杆菌者,情绪稳定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者。这提示我们:致病因子的存在仅是病理基础,而情绪过激才是触发疾病的关键诱因。中医将此类病症归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范畴,治疗上注重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常获良效。

情志护胃的养生智慧

  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三点护胃建议:

  情绪管理: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通过冥想、书法、八段锦等调节情志,避免暴怒、忧思等极端情绪。

  饮食有节:配合情绪变化调整饮食,情绪低落时宜食小米粥、山药等健脾暖胃之品;肝火较旺时可饮用菊花茶、绿豆汤清热润燥。

  穴位调理:常按揉内关穴(宽胸理气)、足三里(健脾和胃)、太冲穴(疏肝解郁),每穴 3-5 分钟,以酸胀为度。

  这个特殊病例犹如一个医学标本,让我们直观看到情绪如何在胃黏膜上“书写”病理痕迹。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胃脘疾病的防治中,调畅情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作为医者,我们既要善用草木金石之性,更应引导患者体悟“心身同治”的养生之道,从源头切断“情绪伤胃”的病理链条。

 前:没有了
 后:听聿怀堂国医馆顾问医师郝万山讲22个经方故事
 
 
最新发布
 
 
返回顶部
首页 - 简介 - 联系
电话:134-8810-4732(拨)
Copyright © 2025zhongyi123.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网 - 推广中医药文化 助力中医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