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义习惯开小方子,常用药一般不过9味,尽量少用贵重药物。他认为,中医的最大功效在于调理,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一名好医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于治心。
从医50余年,刘尚义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诊疗思想,将疡科理念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刘医生,刚来了位患者咳得厉害,可还没挂号……”
“叫病人先进来,家属去补号。”
时过中午,最后一个病人离开后,刘尚义准备换衣服下班,护士来报说有位急症患者想加号。随后,一个小男孩被领进诊室。
刘尚义身体微微前倾,轻轻拉住小男孩的手,满面笑容地逗起了乐子。当家长匆匆忙忙送来就诊卡,正要详细描述孩子的病情,却发现医生早已拟好药方,就等着录入系统……
做好心灵安抚跟开方子一样重要
今年76岁的刘尚义,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几乎天天都在和病人打交道,如今仍坚持一周四次坐诊。对没挂到号的人,刘尚义总是主动延长坐诊时间,优先为外地患者与急重病人“开小灶”。
“最近还跳舞没?上次去上海玩得挺开心吧?”记者进入诊室时,刘尚义正在给60岁的李惠敏把脉,并不时闲聊一些其他话题,现场氛围显得轻松融洽,如同两位老街坊在唠家常。
事实上,李惠敏的病情一点也不轻松。两年前,她被查出身患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判断她最多还能活3个月。做完手术后,李惠敏没有接受化疗,而是选择一边吃靶向药,一边向刘尚义寻求帮助。
“刘医生很懂得宽慰人,叫我别把自己当病人,还用成功案例为我加油鼓劲。”李惠敏说,找刘尚义看病,总能获得一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使心底的阴霾一扫而光。半年前,李惠敏的丈夫也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家人毫不犹豫继续请刘尚义治疗。如今,老两口的病情都已保持稳定,还经常结伴外出游玩。每次出门前,刘尚义都会给他们备好药剂,鼓励他们安安心心痛快玩。
“患者的恐惧心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做好心灵安抚跟开方子一样重要。”刘尚义表示,中医的最大功效在于调理,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一名好医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于治心。
“医为何物?救死扶伤。德在哪里?菩萨心肠。”这是刘尚义给弟子们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行医数十载的切身感悟。他说医德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为患者着想的内心觉悟。
“10年前的病人找上门来,师父竟然能一口叫出对方名字,还能准确说出当时的病情,真的让我震惊。”谈起当年随刘尚义跟师学习的这段往事,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办主任卫蓉依然佩服不已,她感叹道:“医生有几分诚意,其实病人心里都有数,怪不得老百姓都认‘刘尚义’三个字。”
病人不会按书本来生病
刘尚义出生于贵州大方县一户穷苦人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大学期间,他花费大量精力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为后来的行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直到下乡前,老人才把绝技传授给我,还叮嘱我要尽心为老百姓看病。”1968年,刘尚义被派往金沙县石场区卫生院工作。临行前,他追随了多年的贵州名医、葛氏疡科第七代传人赵韵芬,将自己祖传的疡科不传之秘,以及丸散膏丹的炼制诀窍等,悉数教授给刘尚义,希望他把秘方运用到广阔的农村天地。
下乡以后,刘尚义才领会到赵老的良苦用心,在缺医少药的偏远山区,当初背下的书本知识难有用武之地,翻遍药房也不一定能凑齐一张完整的方子,一切得靠自己开动脑筋摸索新路子。
“全县都没有几支抗生素,如果想不出别的办法,小娃娃必死无疑。”不久后,一位老乡抱着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找刘尚义求救。经诊断,孩子患的是中毒性肺炎,并已出现休克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
束手无策的刘尚义突然灵光一闪,想起清代医书里记载了一种叫“烧灯火”的疗法。于是立马找来半截捆书的麻绳,在煤油灯里蘸了一下,然后点烧小孩相应穴位。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很快孩子转危为安,后来还长成一个壮小伙。
“给老乡看病,人家根本不管你用什么招数,只要把病治好就成。”从此以后,刘尚义时常琢磨如何才能在艰苦条件下,把救死扶伤的工作进行下去。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习中医要在“悟”上下功夫,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才能有的放矢地为病人排忧解难。
时至今日,刘尚义还沿用着小方子治大病的习惯,常用药一般不过9味,尽量少用贵重药物。弟子们常常感到奇怪,明明老师强调要尊崇经典,而他自己却很少完全采纳经典古方。“症状一样不意味着病情相同,好药方是源于经典而高于经典。”刘尚义还曾提笔挥墨,写下“中医药学多而雅,法无定法最风流”以示教诲。
传统文化蕴藏诊疗灵感
前些年,刘尚义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讲课,他将中医与国学巧妙联系起来,阐述二者在哲学思维上的共通性。课堂上,刘尚义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让学员们惊叹不已。
“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其实藏着大学问。”刘尚义自小喜好阅读文史哲类书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底蕴,对儒学、易学、书法、国画颇有研究,尤其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更是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他说,潜心研究国学,可以从中提炼出阴阳平衡、虚实相生、升浮沉降等中医精髓。
在练习书法时,他总结出一个创作规律——“入时循规蹈矩,出时山花烂漫”。正是凭借这个规律,让他悟出了辨证施治的道理: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要反复思考揣摩各家之长,领悟精髓、当变则变,经方应用无须泥古,一切惟效是求。
“体腔杂症往往难抵病灶,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受篆刻启发,刘尚义用治皮肤病、疡科病的手段来治疗炎症、溃疡等内科疾病,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诊疗思想,将疡科理念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名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患处皮肤溃烂成瘘,脓流不止,久不收口,多方治疗无效。刘尚义接手后,采用中医外科“托里排毒”法,用固垒膏配合透脓散修复黏膜。一段时间后,这名患者的病情明显改善,生存期也得到有效延长。
刘尚义时常教导弟子们,学习中医,既要精通岐黄,更要博览群书,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研究,从博大精深的国学里挖掘国医灵感。
“诚心问道,请坐听讲;有病求医,喊我开门。”这是刘尚义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热心行医执教。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中医造福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