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是加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努力解决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中现实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孙达副局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等讲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负责同志及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出席了大会。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得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即将成立,致信祝贺,对中医药非遗提出三点希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须相互砥砺,彼此协力;中医药需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胸怀世界,为健康中国、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成绩;深化研究发掘我国各民族医药的宝贵遗产,对我国历代行之有效的传医传道经验必须重视,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创建起中国特色的研究创新中医药和培养传世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为中医药委员会题词: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等单位发来贺信,祝贺中医药委员会成立。
为加强对中医药非遗工作指导与支持,组建中医药非遗协调委员会。李金早副部长兼任主任,孙达副局长、陈可冀院士、刘魁立教授、张伯礼院士、石学敏院士、黄璐琦院士任副主任,曹洪欣教授、宋春生教授等任委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宋春生、王阶、肖鲁伟、隋殿军、乌兰、刘清泉、陶功定、张树峰、李先加、刘力红、马卫东等当选为副会长。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137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1.13亿元用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但在保护中还存在扶持资金不足、后继乏人、发展方式单一、标准建设缺乏等问题。
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切实有效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解决中医药非遗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让中医药非遗传承“活起来”,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是经文旅部(原文化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于2013年11月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领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非遗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研究、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非遗工作者的纽带,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中医药非遗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将致力于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解决中医药非遗工作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让中医药非遗传承“活起来”,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医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中药炮制技艺、中医正骨疗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诊法和疗法等多个项目,涵盖我国传统医药精华。
截至目前,我国共认定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名。“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的国际可见度日渐提升。
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1.13亿元用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其中,补助8617万元支持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补助1190万元支持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1520万元支持对38名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工作。
目前,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成为服务国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中医药非遗也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非遗更突显出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
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中医药,占91.5%;湖北省6万余人使用中医药,占90.6%。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产品“安宫牛黄丸”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以岭院士利用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研制的中药莲花清瘟,根据湖北省卫健委提供药方生产的“新冠肺炎湖北预防方颗粒”等,已在多国使用并被证明有疗效。中医药非遗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千方百剂”,成为重要战“疫”力量。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郑海鸥) |